5月10日,央行发布了《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,在回顾今年以来政策成效、全面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基础上,阐释了下阶段政策取向及重点,释放了积极信号。
《报告》表示,未来随着政策效果显现,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将持续巩固和增强,央行会根据形势变化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。
货币政策效果持续彰显
《报告》回顾了开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,并指出“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、精准有效,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”。
“开年以来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加大,支持经济回升向好。”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《金融时报》记者分析称。
降准0.5个百分点,释放中长期流动性超过1万亿元;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、再贴现利率0.25个百分点,引导5年期以上LPR降低0.25个百分点,降幅超出市场预期;5000亿元抵押补充贷款(PSL)额度发放完毕,支持推进“三大工程”建设;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……一系列政策成效显著,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,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。
数据显示,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和M2增速分别为8.7%和8.3%,高于一季度5.3%的经济增速,社会融资规模、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,将有力支持实现2024年5%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。
“未来政策组合拳效果有望持续显现,巩固经济物价回升势头。”董希淼谈到,去年一万亿元增发国债已下达完毕,各地重大项目开工速度加快,今年将发行一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,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逐步落地,加上前期降准、降低LPR等各项政策效果还在持续显现,有利于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。4月以来,企业预期加快好转,居民假期消费持续恢复,出口增长加快,进口量价齐升。
对于下一步政策,《报告》提到,央行会把维护价格稳定、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,随着内需好转,物价水平将呈温和回升态势。市场普遍预计,4月CPI有望从低位反弹。市场专家表示,从目前形势看,二季度经济增速仍可能保持在5.5%左右的相对高位,经济持续向好态势有望延续,完成全年增长目标难度不大;下一阶段央行将会更多观察前期政策效果及经济恢复情况,加强政策协调,并根据形势变化把握好调控力度和节奏,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向好。
金融支持进一步适配高质量发展需要
值得关注的是,本次《报告》还特别围绕信贷情况进行了分析。
其中,围绕信贷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,《报告》强调“我国信贷总量已从过去两位数以上的较高增速放缓至个位数,但这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减弱”。
“当前我国信贷存量规模已经较高,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,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效也需要进一步提升。”业内专家对《金融时报》记者分析称,现阶段央行更加注重引导信贷均衡投放。
此前,在1月24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,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特别指出“经济回升向好需要稳定、持续的信贷支持”,并表示“央行将引导金融机构把握好节奏,稳固支持实体经济力度,预计全年信贷投放节奏将会更加均衡”。
从一季度金融数据看,金融总量稳定增长,信贷节奏更加平稳。《金融时报》记者了解到,按照历史规律,4月、7月、10月通常是贷款小月,但据《金融时报》记者从银行了解到的信息显示,央行前期引导信贷均衡投放效果明显,4月贷款增速相对平稳,“小月不小”,金融支持力度将保持稳固。
与规模相比,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效更加重要。此前多位业内专家已表示,在经济高质量转型过程中观察金融指标,不仅要看量,更重要的是看质。今年以来,央行有关负责人多次强调要盘活金融资源存量,优化信贷结构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。一季度货政报告明确指出,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,信贷需求较前些年会出现“换挡”,信贷结构也在优化升级,即使信贷增长比过去低一些,也足够支持经济平稳增长。
“钱去哪,钱在哪”
实际上,央行每个月都会公布金融数据。对于金融数据,也有很多人提出疑问,目前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已超300万亿元,存贷款规模也十分庞大,而且还在较快增长。但同时我国经济内需不足,通胀水平保持低位,这些钱去哪了,是否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、有没有空转?
对此,本次《报告》通俗地解释了什么是钱,并通过分析银行存贷款流向,用详实的数据解答了“钱去哪,钱在哪”的问题和市场关于“为什么金融和经济数据走势会不一致”的疑问。
实际上,央行可以适度引导“钱去哪”,但主要还得靠经济主体的自身需求。据《报告》分析,过去我国贷款主要投向了企业,行业和期限结构上,以基建、房地产、制造业等重资产领域为主,中长期贷款居多。
“近些年,央行已在主动引导资金投向,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加快,信贷结构也在优化。但总体看,由于有效消费需求不足,实体经济供给端和投资领域得到的融资更多,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,我国通胀仍保持低位。”业内专家表示。
当前,经济循环恢复需要时间,一部分钱沉淀在居民部门。《报告》表示,在经济循环的过程中,银行如果还在扩张资产、贷款仍在增加,钱不会从实体经济中减少,也不会消失,只是随着企业投资生产、居民消费、财政收支,存款在企业、居民、政府等部门间会有转移。由于居民消费有待恢复、总需求不足,存款主要留存在居民部门,没有进一步通过居民部门支出转化为企业存款。
此外,业内专家解释,由于疫情冲击、风险偏好下降,企业和居民也更倾向于收益更稳定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,导致经济循环中的“活钱”变少、循环不畅,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老百姓和企业微观感受上都缺钱,而金融体系货币总量还在增加的矛盾。
货币存量已经不少,关键是盘活存量、畅通循环。专家表示,未来宏观政策的重心要从过去的增加供给更多转向提升消费需求、促进供需平衡,央行能调节好“货币供应总闸门”,但对于存贷款等资金流向,主要取决于不同类借款人的需求,需要财政等政策发挥合力。我国直接融资和债券市场正快速发展,这些投融资活动并未通过传统的银行存贷款实现;居民买柜台债更加便利,存贷款和货币需求也会下降。
业内人士还提到,随着直接融资发展,未来M2增速将放缓,但这并不是金融支持力度减弱,反而是融资结构优化、金融质效提升的体现,对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满足也是好事。